在编员工不到600人,2007年人均产值却达到370多万元,超过世界财富500强的沃尔玛。
如此高效,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有何管理秘诀?
新理念催生新企业
瞄准“国际先进”,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弊病绝对不能带到这里来。企业成立之初企业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。
这家由中国石油、吉林粮食集团、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新企业,成立之初,就确立了股东会、董事会、监事会、经理层之间互相制约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。
仅就定员而言。最初设计定员1275人,而同期国内同等规模的企业人员都在2000人以上,有的甚至达到5000人。
可他们仍嫌“人太多”。合并职能,精简岗位,将人员编制进一步压缩到930人。然而就是这样,却遭到公司董事会的果断否决:“人多会导致人工成本走高。”
公司管理层只好又反复研讨,在内部管理上进一步确立了“五个不配”、“四个不办”的原则。最终,以500人的编制在董事会通过。即使后来经过两次扩能改造,人员也只有557人。
兵不在多而在精
区区500余人,如何舞得动这条来自国外的技术复杂程度非同一般的生产线?
“靠的是员工素质。”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孙树祯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。公司一面严把进人关,一面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队伍素质。
这个公司灵活的用人机制,“朝阳产业”美好的前景,吸引着管理、化工、热能、动力、生物工程等各路人才纷纷沓至,其中不乏周边大企业的厂长、副厂长、车间主任等高级管理人员。这些人往往身怀几种技能,有的人甚至车、钳、铆、焊等技术都懂。
可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并不满足,仍注重人才的后期培养。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,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,开展全方位、多层次培训,让人才层次不断提升,能力不断增强。
生产经营中,一专多能让员工往往能以一当十,工作效率大大提高。乙醇厂07工段一台从国外引进的离心机,由于转速太高,机器下方的一个焊口经常开裂,难倒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。后来岗位操作工提出了独到建议,轻松解决了问题。原来,这个操作工来公司以前是其他企业的高级焊工。在燃料乙醇公司就是这样,有时设备出了毛病,不等维修人员来,岗位操作工就能自己解决。一旦哪里临时出现了人员空缺,别人就能迅速补位。
9月,记者在公司乙醇厂中控室采访时看到,几名内操工坐在一排电脑前,不时通过电脑和电话发出种种指令,操作娴熟。厂长邱文魁介绍说,这条生产线的自动化、智能化程度很高,现在一个工段只需要一名内操工和一名外操工就行了。而按传统的定员水平,一个工段就需要七八个人才能忙得过来。当然,这对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很高,这几名操作工全是大学本科生。
记者了解到,吉林燃料乙醇现在博士、硕士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60%,工程技术人员占36%,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超过20%。
不必要的包袱坚决不背
“企业要是胖了再减肥,那就难了,所以现在能不办的事坚决不办。”公司有关负责人这样感慨。
按照这一思路,公司不办社会,不办辅业,不办后勤,不办传统福利。不配公务用车,不配通勤车,不配检修队伍,不配保卫人员,公司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。
不办不配,并不是就不需要,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,通过公开招标,实行专业化经营。但效果如何呢?
记者看到,尽管秋阳暴晒,可公司大门前保卫人员站得笔直,头顶无遮无掩,任汗水浸湿衣服。公司有关部门人员介绍说,这些保卫人员忠于职守,如果有谁工作没做到位,只要一个电话,第二天保安公司就换人。
同样,在公司招标承办的食堂和倒班宿舍,记者看到饭菜可口,地面光洁,床铺平整,服务人员彬彬有礼。
由于不配公务车和通勤车,没有私家车的员工上下班就需要车辆,有需要就有市场,结果公交公司专门在公司站前设了车站。现在只要到下班时间,公交车就绕道来公司大门口接人。这对公司来说,少养活了一支车队,减轻了一大块负担。而对员工而言,拿着公司给的补贴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,自由选择,省心省力。
没有种种包袱,却有灵活的机制、先进的生产线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,这让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活力迸发,销售额连年上台阶,效益不断提升,吉林燃料乙醇的管理经验,也在中国石油,乃至中国国有企业里不胫而走。